喜帖歷史

喜帖歷史


西元二O一八年的現在,喜帖樣式已經是五花八門,各有各的巧妙之處,整體設計的概念也經常顛覆了既定喜帖的印象。
這次,我們來懷舊講講古~

話說在清朝時期,喜帖被稱為『團書』,是結婚時的周公六禮書之一,當男子向女方家訂婚成功,就會印製團書告知眾親友。形式上有直有橫,顏色也多為大紅色或金色。
內文撰寫的方式到今日依然大至相同,有一套俗成的禮儀用字。
一般喜帖上,日期通常會印上國曆及農曆,再依據每個家庭的狀況,除了雙方父母的名字之外,也會印上祖父母的姓名。另外,必要性的則是婚宴舉行地點及時間。

這份喜帖,出現在三O年代的台灣。因為新人的身份(新郎是台灣人,新娘是香港人)而出現國際化中英文對照的內容。喜帖大紅,保留台灣味,但白色信封則是西洋情調。
​當時台灣社會普遍說的是台語,所以新郎家族姓氏的『張』,英文翻譯是以台語發音『Dew』來表示。

​而我們常見的『囍』字,其實是帶有喜上加喜的意味。

早期的喜帖雖然不比現代喜帖來得夢幻多元,但透過最簡樸的設計,傳遞出的也是相同真誠款待的心意。
返回網誌

發表留言

請注意,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。